用知识驱散黑暗 用信念照亮人生----2011年广东省师德标兵 中山大学工学院 富明慧 事迹报告

作者: 时间:2017-09-05 点击数: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叫 富明慧, 是中山大学工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大家可能想像不到, 站在你们面前的大学教授, 其实是个双目 失明的盲人。 在无光无色的世界里, 我已经度过了 整整十个春秋。 十年来, 我像其他大学教师一样工作着, 教书育人, 进行科学研究, 虽然历尽了 磨难与艰辛, 但也收获着感动与快乐! 人生中,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一些未知、 或者不可预测的艰难困境, 但我却经历了 比别人更多的磨难与坎坷。 一种叫做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性眼病, 从小到大如影随形, 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 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我发病比较早, 上小 学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视力差, 上课看不清黑板; 夜盲, 夜间寸步难行; 视野窄, 走路磕磕绊绊, 两腿总是伤痕累累。 然而凭着对知识的渴望, 我坚定地走在求知路上,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 从莫斯科大学的博士, 到清华大学的博士后, 再到中山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的教授。 1997年我博士后出站, 正值我学有所成准备干一番事业 的时候, 病情开始恶化。 眼前的视物越来越模糊, 视野缩小成不足10度的两个小圈圈。 凭着如此微弱的视力 , 我走上 了 中山大学的讲台, 开始了 我的高校教师生活。 当 时, 还曾 经闹过一些笑话。 我到应用 力学与 工程系 报到, 放在走廊里的自 行车被我撞倒了 一排。 自 己走在校园里人也看不全, 有同事说清华来的博士后怎么 那么 傲, 别 人打招呼他从来不理。 事实上, 我的中 央视野只 有钱币 那么 大,根本无法看清身 边的事物。 那个阶段, 备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眼睛看不清书上的字, 要用 放大镜看; 视野太小看书经常串 行, 有时费好大劲儿找到要读的位置, 而眼睛又疲劳得必须停下来休息。 往往一堂课的内容, 需要一两天才能看完。常常是我刚背好课, 就到了 该上课的时间了 。 然而病情还在继续恶化中, 放大镜里的字也日 渐模糊,双眼视野也愈发缩小, 就好像大幕被徐徐拉上一样, 到2001年我已经双目 完全失明。 失明使我的人生陷入低谷, 事业似乎也走到了 尽头。 工作的压力, 内心的恐惧, 使我不堪重负 。 没有一个人相信,一个盲人能够坚守在大学理工科的教师岗 位上, 其中 也包括 我自 己。 我悲观、 彷徨, 不知道未来出路在哪里。 然而, 一想到离开心爱的教师岗位, 想到离开三尺讲台, 我心中就万般痛苦。 是啊, 为了 这一切, 我付出了 二十几年的心血, 经历了 数不尽的磨难, 就这样放弃了 , 我心有不甘。 我想, 天无绝人之路, 虽然眼睛看不见了 , 但我还有耳朵可以听, 还有大脑可以思考, 还有学生和家人可以依靠, 凭借多年打下的深厚功底, 在教学和科研上我也许还能够有所作为。 这期间, 我掌握了 电脑语音软件, 可以独自 操作电脑,打字写作、 收发邮件等, 这使我兴奋不已。 我还让爱人和学生们把讲义和文献的内容也录入电脑, 然后反复听读。 电脑发出的声音单调机械, 冷冰冰没有感情色彩, 别人听了 心都烦, 但我却觉得它像天籁般美妙动听, 因为通过它们我又可以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了 。 正是凭借电脑这只电子眼, 凭借爱人和学生们的支持,凭着对教师岗位的热爱, 我重新开始了 教学和科研工作, 并一直坚持下来, 直到今天。 为了 讲好每一堂课, 我用于备课的时间可能是其他教师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我备课的过程是一部三步曲, 首先是通过用电脑听、 靠家人或者学生读的方式了 解熟悉讲义, 把全 部的授课内容都牢记于心。 讲义中有许多公式和图表, 光凭耳朵听掌握这些内容可不是轻松的事; 有时要经过读、 听多个回合才能弄清一个公式的含义; 我备课的第二个环节是,在头脑中将每堂要讲的内容反复编排整理推敲, 适当融入学科的前沿知识和自 己的科研体会, 力图做到内容丰富、 条理清晰、 逻辑严谨, 有些内容还让爱人或者学生做成多媒体;最后是授课过程的实战演习阶段, 想像自 己站在讲台上, 一 遍又一遍, 甚至是几十遍地反复排练, 直到每个环节自 己认为都准确无误、 完美无缺为止。 我讲授的本科生专业课理论性强, 如《弹性力学》 , 经常会遇到大量的公式推导, 这样的内容光凭多媒体教学, 效果并不好。 为了 便于学生理解, 我一直坚持写板书。 上课时,我左手总是拿着两块磁铁, 它们是用来在黑板上定位的。 板书时先把第一块磁铁放在黑板的左上角, 每写完一行, 就将这块磁铁下移一行; 如果一行中途需要停下做讲解, 就把第二块磁铁放在停下的地方。 有了 这两块磁铁当坐标, 板书时就不用担心串行和重叠问题了 。 由于备课充分, 上课时我总能从容自 若、 信心倍增, 把枯燥的力学理论课讲得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教学效果良好。 近五年来, 在学校开展的学生网络评教活动中, 我讲授的本 科 生 专 业课一直 名 列 学 院 前 茅 。 在我的课堂里, 经常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学生们对我的肯定, 也是对我的敬意。 有的学生说, 没想到一个盲人老师竟能在抽象枯燥的力学理论课中, 结合学科动态和人生感悟, 讲得脉络清晰深入浅出; 也有的学生说, 从富老师身上不仅学到了 知识, 更学到了 一种精神。 这是一种敬业精神, 更是一种自 强不息的精神, 有了 这种精神, 人生中就没有什么风浪顶不住, 就没有什么难关闯不过。 失明以来, 我始终坚持边教学边搞科研。 一个盲人从事科研工作, 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只要有信念,梦想也会变成现实。 建立模型和公式推导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对一个盲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关, 然而通过长期的磨练, 我练就了 一种特殊的本领, 那就是在头脑中建模型推公式。 这些原来习惯在纸上进行的工作, 现在全部要用头脑来完成。 最初尝试这种方式, 我感到困难重重, 常常推了 下一步, 就忘了 上一步, 几步下来, 头脑已经混沌一片。 然而我没有气馁, 一次不行那就两次, 百次不成那就千次。 经过反复地琢磨练习, 我终于能在头脑推导公式、 建立 模型和设计编程了 。 我科研工作中的许多关键问题, 都是在 我的头脑中经过反复推导演化才得以解决解决的。 ’ 十年来, 在研究生和博士生们的配合下, 我的科研范围 逐步拓宽、 科研能力也不断提高。 已指导博士生4人, 硕士 生6人, 主持了 国 家级科研项目 3项, 国 际合作项目 1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 2项, 同 时还参加十余项其它科研项目 , 在 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O篇。 由于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的良好表现, 2004年我被晋升 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那是我失明后的第三个年头。 一个盲 人被晋升为 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全国范围还前所未闻。 2006年我又被评为 全国优秀力 学教师, 2009年被评为 全国 自 强模范, 2011年还入选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 广东省10 名 参选人之列, 同年9月 还被授予全国教育系 统职业道德建 设标兵荣誉称号。 失明没有使我的事业彻底走上下坡路, 相 反, 却奇迹般地成为我事业上升的拐点。 2003年, 我当选广东省盲人协会主席。 为适应协会工作, 我开始学习 盲文。 学习 过程中, 我被盲文发明者路易. 布来 尔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古老盲文与 现代 信息技术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高效快捷的盲文输入新方法。 只要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半 年后, 半方盲码输入法诞生了。它由于具有简便易学、高效快捷的优点, 因而深受广大盲人朋友的喜爱。 目 前很多盲人 就是用这个输入法和亲朋好友短信沟通的。 我获得了 国家发 明专利授权, 同时还将自 己的发明成果无偿地提供给社会, 授权多家软件公司无偿使用该项发明, 以便让更多的盲人从 中受益。 2008年, 我当选广东省政协委员 。 通过提案、 新闻媒体 等渠道,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残疾人事业, 提出残疾人不是社 会负担, 而是社会财富这一观点, 提出了 减免非义务教育阶 段残疾学生学费并提供奖学金等一系列建议, 为残疾人事业 的发展献计献策。 其中提案《关于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建 议》 获2009年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 由省领导批示在全 省范围内落实。 该项提案为促进我国的信息无障碍事业发挥 了 应有的作用。 虽然失明使我饱尝了 人生的艰难困苦, 但也让我对人生 有了 更加深刻的领悟。 其实人生中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 的, 当你身处困境, 感到不堪重负, 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可能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 只要再咬咬牙, 挺一挺, 坚持顶过 去, 前面就是一片柳暗花明。 回顾失明以来的这段人生历程, 我百感交集, 这其中有 遗憾、 有欣慰, 更有感激。 遗憾的是失明使我像鸟儿失去了 翅膀, 不能自 由翱翔; 欣慰的是这些年自 己没有懈怠没有虚 度光阴; 说到感谢, 首先我感谢中山大学, 是它的宽容环境 使一个盲人能够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其次我要感谢残联, 是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 我安慰和支持; 最后我要感 谢我的家人和学生们, 你们的信任和支持给了 我无尽的勇气 和动力。 如今, 对于我, 无光无色的世界已经不再可怕, 因为我 的心中充满光明。 是知识驱散了 黑暗, 是信念照亮了 我的人 生之路。 虽然失明减缓了 我前行的脚步, 但不能动摇我的人 生信念和事业追求。 因此, 虽然眼睛看不见了 , 但作为一名 大学教授, 我仍然可以用广博的知识, 为学生们带来充满生 机的无限光明。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293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510665)  电话:020-36540569、38265770 邮箱:sky@gp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