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免费跨校选课 高校互认选修学分--上海30余所高校联手推出共享课程

作者: 时间:2017-09-14 点击数:

学生免费跨校选课 高校互认选修学分

上海30余所高校联手推出共享课程

  本报讯(记者 董少校)近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多功能厅里,500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聆听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主讲的“哲学导论”。这不是一次讲座,而是一堂常规课。与此同时,数百人通过收看现场直播或过后观看视频的形式,远程学习同样的内容。这是上海推出高校共享课程以来的首次授课。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2010级董鹏生是选修“哲学导论”课的一名学生,当晚,他在本校第三教学楼的教室里观看了这堂课的视频直播。董鹏生说:“我对王教授仰慕已久,特别看重这门课既有名师指点,又注重讨论,希望能够在课上得到启发和教益。”

  今年,上海4所高校首批开放7门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王德峰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康化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的“上海社会与文化”等,吸引了全市30所高校3167名学生选修。

  近年来,上海部分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高校开展合作,相互认可选修课学分,学生可选修临近学校的课程,不过总体而言选修规模并不大。2011年底,在上海市教委牵头组织下,30多家高校共同成立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推动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向其他高校学生开放。这些高校涵盖了上海所有的“985”、“211”高校,以及主要市属高校、民办高校等。共享的模式为,牵头教师所在高校负责具体的课程,各高校学生自由选修,学生所在学校认可其跨校获得的学分。配合这一共享模式,教学方式为面授与视频相结合,面授注重交流讨论,视频课力求生动有趣,力求使学生学有所获。

  上海市教委支持建立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委托第三方公司搭建网络平台,学生依托此平台选课,进行观看视频等学习活动。课程前期建设、平台搭建与维护相关费用由市教委出资。目前,跨校选修的学生无需缴纳额外的费用。

  以“上海社会与文化”课为例,整门课程共36个学时,教学分为3次面授和30次视频授课。作为课程负责人,苏智良教授召集课程团队另外8名教师备课,讨论确定面授的主题,制定共同的教案,形成课件,由此确保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点可以得到相同水准的面授。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认为,大学通常为开出一门通识选修课便引进相关师资,势必挤占特色学科的教学资源,高校共享课程的优势在于无需引进大牌教授就能让学生听到知名教授的课,有助于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推进高校的错位发展。

  在高校共享课程的运作中,已开设的课程质量、学习认证由课程负责人所在学校负责,比如董鹏生选修“哲学导论”合格后,复旦大学出具学习证明,而非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出具。傅建勤说,上海市教委更多的是发挥协调作用,高校才是课程协作共享的主体,高校共享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原有的课程体系。

  学生争相选修“明星教授”的课,会不会让部分教师陷入无课可上的窘境?在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的设想中,“明星教授”的课程规模必须满足教师团队交流顺畅、学生充分讨论的要求,不会无限扩大,开设跨校选修课程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未来将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寻找最佳平衡点。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293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510665)  电话:020-36540569、38265770 邮箱:sky@gpnu.edu.cn